我国彩电业转型升级攻坚阶段

导读:目前,我国已发展成为视像行业相关产品和系统的国内外制造基地和消费市场。数据显示,视像行业2010年的产值规模已很过了1万亿元。其中,彩电行业产值规模达到4080亿元,彩电年产量从2006年的8372万台增长到2010年的11493万台,占国内外彩电生产总量的比重从42%扩大至48%,出口占到全行业产量的58%。与此同时,我国彩电产业也进入 十二五 转型升级的攻坚阶段。

据了解,三星刚刚宣布加大同国内企业的合作。三星与TCL前不久签署了一系列关于高世代液晶面板的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双方交叉持股的协议,深很科技将其持有的华星光电8.5代线项目15%股权转让给三星电子,股权转让完成后,TCL集团、深很科技与三星电子则分别持有华星光电55%、30%、15%的股权。同时,TCL与三星电子、苏州工业园区等3方签署合同,共同成立苏州三星电子液晶显示科技有限公司,从事7.5代线TFT-LCD面板的生产与销售,TCL出资1亿美元持股10%,三星电子和三星中国公司则占50%股份,苏州开发区占30%。

在三星之前,另一家韩国企业LG电子也加强了与国内彩电生产企业创维间的合作联盟。

尼康等日本电子产品制造商已经明确表态,将在东南亚某些区域增加产能。

这样的产业态势让不少业内人士担心,方兴未艾的液晶面板产业投资,是否要考虑产能过剩或者技术落后的风险?彩电新型显示器的研发能否实现真正的突破?

回顾彩电业的产业发展历程,这样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虽然彩电业这些年获得了长足发展,但还需要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从CRT到平板时代,再到目前为旺热的3D电视、智能电视,概莫能外。国内企业在CRT(阴很射线管)技术一片空白的基础上闯出了一条路子,技术由引进、吸收到自主创新,终实现了生产设备、少配件等上中游产品的本土生产,由此迎来了CRT时代的辉煌。与此同时,长虹、康佳、TCL等一批彩电企业也在CRT时代成长起来并成熟。当前来看,彩电全行业已经基本实现了数字化转型,为数字电视、数字家庭、三网融合的发展奠定了稳固基础。统计显示, 十一五 期间彩电行业平板化和高清化转型取得了质的飞跃,累计生产彩电4.73亿台,其中平板电视2.51亿台;2010年生产平板电视9086万台,占彩电总产量的79%,80%以上产品达到高清标准要求。当前,全行业正在积很推进网络化、绿色化和智能化转型。

在彩电业产业链上,掌握上游面板资源是发展的重点之一。面板产业近两年吸引了诸多企业进入,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京东方8.5代面板生产线将于2011年内迈入量产,随后,友达、LGD等高世代线产品也将逐步量产。

业内导师有人提出,面板产品不便于运输,需要考虑产品的经济运输半径和市场分布,可根据彩电生产基地的分布情况投资建设面板生产厂,围绕面板厂形成上游配套及下游整机生产,甚至就地销售。不过,经营主体必须集中。据介绍,面板至少3条以上生产线才能实现规模经济效益,这种规模经济不仅体现在生产线数量上,也体现在企业采购销售过程中的价格谈判能力。由于面板的上游环节,如材料、设备,下游的整机企业都是国内外大产业,面板生产企业的采购规模和对面板市场的控制能力,都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从国内外来看,目前做大尺寸面板的企业不很过10家,排在前5名之后者很难取得竞争优势。因此,要发展平板显示产业,经营主体必须集中。这是由产业发展规律决定的。2009年以来,有多家企业相继进入面板生产领域,这样经营主体就多了,一个经营主体若只建立一条生产线是形不成规模的。企业也有建立更多生产线的计划,但又面临诸多难题。

有导师建议,随着硬件、网络、软件和资讯等基础产业和应用的发展,以及三网融合战略的推进,要改变彩电业这种格局与现状,还需要彩电企业加大创新力度,立足背靠大市场,针对彩电核心技术,可以从引进、合资,再到联合开发、发明创造。更重要的是要向产业链完整的国内外企业学习,比如三星、LG,他们从原材料到装备、到整机,都是全产业链经营。我们应该让有实力的经营主体把各方面的生产力集中起来,完成产业的整合,实现规模效应,才能有效提升彩电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编辑点评:我国已发展成为视像行业相关产品和系统的国内外制造基地和消费市场。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相关推荐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万网时代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qulianxi@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