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相当于中国哪个省(瑞士面积)

西欧的瑞士,因高度自由的金融环境、不受战争困扰的中立国身份以及无可匹敌的个人财富等特色,引起了很多人的广泛关注。而上升到整个国家的体量,国土总面积4万平方公里,仅居世界135名;人口总数858万人,这也只能排在全球第97的位置上。就以上两项指标而言,瑞士,完全称得上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国。

▲瑞士,一个不缺特色的国家

但是,就是在这么一个小国之中,却存在着多达四种官方语言,而且每种语言都受到政府的认可和保护。

▲难以置信!四种语言均具备国家给予的合法地位

四种语言并存的局面,在地域上体现得尤为显著。不同的地区,均有一种较为盛行的语言,例如苏黎世主要说的是德语,而日内瓦则习惯说法语;而在地区语言一家独大的情况下,也闪烁着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的和谐光辉,诞生了诸如双语城伯尔尼等罕见的当地奇观。

▲大小不等的瑞士语言地理区划分

在过去欧洲民族主义风劲吹之时,大部分国家都存在一种垄断性的语言,如英法德荷等国;而瑞士,却是一个反面而又饶有成就的国家,史无前例地出现了四种语言地位平等的境况。是什么样的形势,让瑞士最终选择了如此铤而走险的方案?在语言文化繁荣生长的背后,又有着如何鲜为人知的历史渊源和各方博弈?

虽说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罗曼什语都被赋予了官方语言的合法性,但由于使用人数多少以及影响力大小等因素,只有前三种语言在瑞士全国行政管理中享有优先地位,这和国民数量有着莫大的关系。

▲国民人口数量比例与语言使用广泛程度成正比。相关人口越多,随之该语言的实用性就越强

不止是国民数量的驱动,区位上的“重重包围”,同样也是造成今日瑞士多语言流行的重要诱因。德、法、意三国的萦绕在旁,让瑞士包括语言等多方面文化都深受其浓厚气氛的渲染。

▲欧洲行政区图,瑞士处在德、法、意三国的中心位置。而无独有偶的是,瑞士与这些大国接壤的地区,几乎都是该国语言在瑞士的盛行区域

四种语言“各占山头”的局面,并不是一早就确立了的。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德语使用人数占有绝对的领先优势,其次是法语;而意大利语和罗曼什语使用人数仅有个位数的百分比。

而在50年代之后,瑞士高福利、高收入等优势日益凸显,其他国家移民纷纷将瑞士作为居住地的重要考虑。这大大充实了其语言文化的多样性。德语人数优势在一步步削弱,而其它语言大多呈现了人口比例的小幅度波动变化。

▲50年代之后,瑞士各语言使用人数的比例变化,德语占比越来越小,法语小幅增加。这段时期的人口变动,几乎是以移民为主导的

瑞士这种独特的语言文化,对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在交通设施上,为保证操持各种语言的民众,都能感受到同等的对待,相关部门会用多种语言进行公示和播报;在重要的公共场所,多种让人眼花缭乱的字母,其实是为了照顾说着不同母语的人们。

▲苏黎世动物园内的多语指示牌

一个国土很小的国家,多种语言。纵观世界,这的确可以说是令人惊叹的现象;而更难得可贵的是,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各方竟还能相安无事、友好和睦地共同生活在一起,属实不易。去回望历史,也许就能挖掘出背后的答案与奥秘。

德语在数量和范围上而言,均是瑞士当之无愧的第一语言。而要讨论德语在瑞士的由来,首先便不得不提到最早在当地扎根的土著居民们。他们大多是来自于中欧的凯尔特部落中的赫尔维蒂人分支。

▲凯尔特人的特色服饰。他们是欧洲,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

这支凯尔特部落的族人们,使用的语言,被认为是目前罗曼什语的早期形态。在这里,他们安居乐业,度过了一段愉快而安逸的时光。但当时间来到公元前后,该地区的状况却急转突变。

欧洲北部的日耳曼人,为了扩大其势力范围,准备向赫尔维蒂人的家园大举入侵。公元前70年,赫尔维蒂人决定向西撤离到高卢以南的大西洋沿岸,并向罗马帝国借道;此时凯撒统治的罗马帝国,同样也感受到了日耳曼人的野心勃勃。

从国家利益出发,他们允诺:帮助赫尔维蒂人将日耳曼军队击退,但在之后,其必须作为罗马帝国的一个加盟地区。

▲公元前1世纪左右,凯撒时期的高卢地区地图。凯尔特(Celt)的东部边缘地带,为赫尔维蒂人居住的区域,也就是现在的瑞士大部地区

罗马帝国的雪中送炭,使得赫尔维蒂人,避免了沦为别族统治下二等公民的命运。作为罗马帝国的一部分,高效的行政系统、便捷的交通道路,也随之迅速建立起来。整个地区进入城市兴起的发展繁荣期。

▲公元117年,罗马帝国全盛时期疆域图

好景不长,随着罗马帝国综合国力的日渐衰退,日耳曼人又重新看到了入侵的契机。公元259年,一支日耳曼部落联盟横渡莱茵河,袭击罗马赫尔维蒂的北部要塞。自此,赫尔维蒂进入了漫长的战乱年代。

公元401年,帝国军队最后一批队伍从阿尔卑斯山北部撤出。这同时也宣告了该地区正式进入了日耳曼人的统治时期。

▲壮丽的阿尔卑斯山,成为了罗马人最后败走瑞士的伤心之地

日耳曼人统治的瑞士,大致可分为两个部分:勃艮第部落管辖的西部地区,和阿勒曼尼部落管辖的中部和东部地区。这两个地区,分别操持着不同但又发音相似的语言,这种分治模式也被看作是最早法语区和德语区的雏形。

▲后来统一为法兰克王国的勃艮第和阿勒曼尼地区,分别通行着早期的地方法语和德语

这便是最早德语在瑞士的萌芽阶段。而到了瑞士邦联哈布斯堡王朝时期,原始的日耳曼语,逐渐向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德语支靠拢。包括后来的旧瑞邦时期以及联盟战争时期都进一步地促进了当地德语的演化形成。

严格来说,目前现代的瑞士本土德语,并不是国际上通行的标准德语,而是属于德语阿勒曼尼方言;但就即便是阿勒曼尼方言,也有上、下以及最上三种形式之分。

对于德国或者奥地利等将德语作为母语的国家民众来说,瑞士德语可谓是较难理解的;但在本国范围内,彼此之间的德语交流,还是比较流畅无阻的。

▲瑞士德语作为一种方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是语言

随着现代社会对语言标准化不断提高的要求,瑞士也毫不例外地在积极响应着这个号召,极力去淡化德语方言的对国民的浸染,强调学习标准德语的必要性。

▲在瑞士的学校教育中,授课的语言均普及为标准德语。这样的改革,让很多瑞士人对外的德语交流无障碍

目前瑞士的标准德语推广行动,正大力进行中。包括广播电视、报刊媒体、公共宣传等活动,都在践行着这个基本原则。标准德语教育的铺开,对瑞士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德语区国家的融合,都有着不可小觑的巨大能量。

法语是瑞士的第二大官方语言。和瑞士德语一样,当地的法语,也是具有方言性质的法语;但与瑞士德语不同的是,瑞士法语和标准法语的区别不大,就仅是一些词汇上的差异。在发音上,二者之间具有极高的相似度。

▲瑞士法语学校Logo

和德语一样,法语在瑞士最早的萌芽,也是源于日耳曼人在当地建立政权。当时两大部落中的勃艮第部落,被视作是初具规模的法语区;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勃艮第人慢慢在瑞士的土地上成长壮大,法语也就在此区域上生根发芽了。

▲瑞士主要通行法语的三个大区

日耳曼人统治下的赫尔维蒂地区曾出现过诸侯争霸的局面,它们被切割为多个小的王国。在反复无尽的战争之后,536年,一个统一的法兰克王国才正式建立起来。

▲时运不转,因加洛林内战而签署的凡尔登条约又将法兰克王国一分为三

11世纪初,强势的神圣罗马帝国又重新将该地区统一。但是,它们依然没有处理好帝国皇帝和封建教皇之间的权利均衡问题。皇权日益衰落,而最具实力的诸侯哈布斯堡家族开始掌握大权。

最初的三州联邦是完全通行德语的地区。后来随着时间的流逝,周边说法语和意大利语的地区,也加入到了联邦中来。

▲曾经瑞士邦联的变迁图。国内局势的动荡不安,加速了不同背景的族裔们,渴望组成团结国家的愿望,瑞士联邦也就因此应运而生了

时间来到18世纪末的法国独立战争期间。当时大革命的硝烟,燃烧到了瑞士境内;面对高卢雄鸡的来势汹汹,地位受到挑战的德意志人,也难以和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将军抗争,他们更多的是采取一种避而不闻的心态。在这里,法国人建立了一个赫尔维蒂自治共和国。

共和国的成立,促进了法兰西文化在瑞士的传播,也加强了彼此之间交流和沟通;更重要的是,法国当局还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地行法语教育。严格的本土标准法语教学,极大地提高了瑞士法语的正统性。

▲只存在五年左右的赫尔维蒂共和国。国家寿命虽短,但它的政策对法语在瑞士传播起到极强的促进作用

同样是历史和地域上的双重引力,让法语在瑞士,逐步发展成为一门具有重要地位的官方语言;而这也在无形之中,给瑞士和法国之间各领域合作,搭建了一个天然的稳固桥梁。和“德意志式”的勤恳严谨不同,“法兰西式”的浪漫风情,给瑞士这个国家,又带来了另一种与众不同的风尚和品性。

意大利语在瑞士的受众虽然远低于德语和法语,但按使用人数比例而言,也完全称得上是瑞士的第三语言。被列为官方语言,它是足够合乎情理的。

▲图中浅蓝和深蓝部分,分别是将意大利语作为官方语言和主要语言的地区

意大利语在瑞士扎根,可以说是移民效应所带来的结果。地理上的山水相依,经济上的此消彼长,让更多的意大利人,将瑞士作为自己移民的首选之地。

20世纪70年代瑞士使用意大利语人数曾达到峰值12%,之后便日趋下降;但其实自50年代起,瑞士本土居民母语为意大利语的比例始终维持在4%左右。

▲提契诺州,是瑞士少数以意大利语为普遍语言的行政区

罗曼什语,是四大官方语言中存在感最低的语言。它分布范围相当有限,大体上只存在于东南部的格劳宾登州,并且这个州还是全瑞士罕见的三语州。

▲格劳宾登州地图,东北部与意大利直接接壤

根据发音音符和字母形态等方面的探究,罗曼什语在业界更倾向于认为是由曾经赫尔维蒂人的原始语言发展而来。

随着其他语言的影响力不断加深,罗曼什语的受众,实则是在一天天锐减,甚至不如英语等外域语言。瑞士官方赋予其地位,是为了保护这种仅存于本土的濒危语言延续下去。

▲罗曼什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是濒危语言

四种语言并行的局面,在很多人看来,会很不利于国民共同价值观的形成;但现实是,表面看起来割裂的现状,却蕴含着强烈的联系和羁绊。

首先,体现在制度上的硬性要求。在瑞士的国民教育体系中,德语区的居民除了掌握自己的母语之外,还有法语及意大利语两门重要的选修课程可供选择。同理,在法语区和意大利语区,也有着如此的规定。

▲瑞士的一个多语标识牌,从上至下分别是德语、法语意大利语以及英语

其次逐渐形成的高度国家认同。虽然瑞士的族裔较为丰富,语言也相当多样,但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强权压制和世界大战的他们,凝聚力得到了极大的释放,这足以超越任何物质性的隔阂。

而在这种土壤之下,瑞士公民也具有着超前的民主意识,喜欢通过表决的方式定夺大事,这样的过程同样也加强了彼此之间的理解和依赖。

▲瑞士壮观的直接民主决策现场

这样的法条,将原本处在不同生长环境的国民们,更紧密地团结在一起。目前瑞士国内民众,普遍都认可语言多样性的优点。这个观点的核心是,融通更多的语言,能够增强个人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以及提高个人在不同形势下的适应性。

▲瑞士拥有以金融业为代表的、高度发达的第三产业。而这需要的是,更具国际视野的专业人才。因此复合型的语言人才正成为一个“香饽饽”

无论是四种官方语言,还是其他丰富的外域语言,他们的存在,都充实着这个国家多元的文化底蕴。小小的瑞士,却满怀着极强的包容性。

这或许也正是他们能够立足于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相关推荐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万网时代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qulianxi@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