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的故事,端午节的四大起源

端午节有四大起源,与人相关的不止屈原,吃粽子原来为纪念另一人

端午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它的历史悠久,文化深厚,传说众多,节俗丰富,那么端午节是由何起源的呢?说法众多。其中大致有四种说法。

说法一:端午节起源于人们对季候转化而产生的恶劣环境的应对

古人认知世界有限,他们发现每年春夏交替的时候,空气潮湿,毒虫增多,瘟疫将发,人易生病,这在农历五月初表现得最为鲜明。尤其远古时期,人们缺乏明确的医疗知识和医疗设施,生活环境简陋恶劣,面对疾病蚊虫,人们就只能用被动的态度和恐惧的心理来预防、求吉,于是在中国的历史上,中国人很早就形成了五月为“恶月”、“毒月”、“凶月”的信仰观念。由此又演化出五月中繁杂的忌讳和禁制。

继而,人们开始与“恶月”主动地斗争了,在科学不发达的上古时代,人们主动积极地应对自然灾害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巫术,在流传下来的端午最重要的节俗之一的龙舟竞渡中仍存留着大量的上古巫术痕迹,如前夜亮船、举船发火、选择头人、鼓吹送饭等等;同时,端午节采艾蒿、菖蒲悬于门外,同时采新鲜的艾蒿、兰草沐浴洁身,这样的习俗中也蕴含着上古趋吉避凶、祛除病祟的巫术痕迹。

端午节有四大起源,与人相关的不止屈原,吃粽子原来为纪念另一人

说法二:端午节起源于夏至和上古新年习俗

历法在人类历史长河当中地位非常重要,人们的春种秋收都要靠历法来运作。不过,上古时期,历法远不如今天那么准确。所以,最重要的节气之一的夏至也不像现在这样精确。在当时人们只能判断它大约在五月中旬。夏至意味着气候炎热的夏天到来,所谓“不过夏至不热”嘛,它也意味着阴阳交替、阳气达到极盛时期阴气便开始上升的辨证转折。端午本来就叫端阳,所谓“端者始也,正也。”端阳就是阳气之端点也,也就是夏至。所以,《荆楚岁时记》中才会有记载:“夏至节日食粽。”这就是说明,端午节在当时就在夏至。

而此时星辰运转,正好东方青龙七宿经过了正月时潜伏于地平线下的“潜龙勿用”;到二月春分时节龙头升出东方地平线的“见龙在田”,即龙抬头;到三月整个龙身升出地平线;再到四月从地平线升到天上的“或跃在渊”;到五月夏至时,青龙七宿已经位于正南方,以极盛之象,即“飞龙在天”了。再到伏天,青龙西沉,乃“亢龙有悔”。直到入秋,龙头没入西方地平线以下,故称“群龙无首”。所以,五月夏至,青龙升到天上最高处,这就是古代所谓龙为阳物的理由。

而殷人以夏历五月为岁首,也就是说在殷商时期,夏至、端午其实就是当时的新年。只不过,西周后,历法日益精密,夏至不再确定为五月初五,夏至才与端午分为两个节日。但直至今日,端午节的节俗活动在江南许多地区仍是在夏至举行。所以,很多人认为夏至习俗以及它作为上古新年的习俗是端午节的直接来源。

编辑

端午节有四大起源,与人相关的不止屈原,吃粽子原来为纪念另一人

说法三:端午节起源于龙图腾信仰

这种说法的首创者是近代著名学者闻一多,他专门写了《端午考》,他认为端午起源于古代南方吴越民族的图腾祭祀节日,而这个民族以龙为图腾,也就是说端午就是一个龙的节日。在古中国五方是一种社会政治组织形态的符号,兼宗教信仰的象征。依图腾制度的通例,一个团族下面往往又分几个支族,古代奉龙为图腾的团族之下也有四个支族,每个支族都有一龙为图腾,这样就是五条龙,用不同的颜色来区分。后来随着发展,图腾崇拜逐渐便演变为祖宗崇拜,五龙就成为了五帝。同时,“五”也成为了一个神圣的数字,再与中国的五行思想相结合,“五”就更加神圣了。这样,五月五就成了一个神圣的日子了。

端午节有四大起源,与人相关的不止屈原,吃粽子原来为纪念另一人

说法四:端午节起源于对著名人物的纪念

相对于前三个起源说,这第四个起源说其实要晚得多,也就是说,最不可能是起源的起源。但,第四种起源却是在中国民间最广为流传的起源。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当一个节日出现后,经过时间和空间的传播久远而广阔后,人们往往会把节俗和节日的来源与一些著名人物联系起来,给节日附会出丰富灿烂的故事和传说,更加促使节日的传播和发扬。这种现象在中国任何一个传统节日中都有所体现,但体现最明显的就是端午节。而端午节起源于对著名人物的纪念又分三类,分别是对政治人物的纪念,对宗教人物的纪念和对民间人物的纪念。而三大类中又分不同的人。我们先说对政治人物的纪念说。

在端午节源于对政治人物的纪念说中,对屈原的纪念说流传的最为广泛。以至于到如今端午基本与屈原挂上了钩。

端午节有四大起源,与人相关的不止屈原,吃粽子原来为纪念另一人

屈原是战国末年楚国的贵族,名平字原。他是楚武王楚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出身高贵、学识高才、品格高洁,可谓三高人士,而且忠君爱国,成为楚怀王的左徒,相当于副总理兼外交部长,深得楚怀王器重,《史记》记载说他:“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但是后来,楚怀王昏庸无道,重用小人,屈原当然不愿跟这些奸佞同流合污,于是受到排挤。奸佞之臣不断在楚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让楚怀王逐渐厌恶了屈原,免去了屈原左图之职。后来,屈原又出任了三闾大夫,掌管楚国王族三大姓的事务以及宗庙祭祀和贵族子弟的教育。由于屈原坚持防御和抵抗秦国的意见,受到投降派奸佞臣子的排挤与打击,与楚怀王的关系也日益疏远。后来被楚怀王一度逐出国都。

结果,楚怀王中了秦国的奸计,被秦国扣押,最终客死秦国。楚顷襄王继位,继续实施对秦国的投降政策,屈原力陈投降之弊,激怒了楚顷襄王,又被逐出国都,流放沅、湘二水之间。在流放生活中,屈原仍然不忘忧国忧民,悲愤难当,他以忠贞执着的爱国情感、博大深沉的民生情怀和卓越的艺术才华,创作出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如《离骚》、《天问》、《九歌》等等。

公元前278年,秦军终于攻破了楚国国都,面对国破邦灭,屈原悲愤难当,写下绝笔《怀沙》之后,抱石自投汨罗江而以身殉国。据说,屈原投江那天就是五月初五。楚国百姓得知屈大夫自杀殉国后,非常悲痛,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前来凭吊,为这位伟大的忠臣寻尸叫魂。渔夫们撑着船来回寻找打捞屈原的尸体,但没有寻到。于是大家把饭团、鸡蛋等食品投入江中,希望江中的鱼龙虾蟹吃饱了这些食品就不要损伤屈大夫的遗体了。一位老医生还拿来一坛雄黄酒倒入江里,要用药酒使江中鱼龙虾蟹醉倒,以免伤害屈原。于是,五月初五这种祭祀屈原的方式逐渐就形成了习俗。

不过,据《续齐谐记》上说,到了东汉建武年间,长沙有一位叫欧曲的人,五月初五要去祭祀屈原,结果路上就碰到一位士人自称他就是三闾大夫屈原,他说:“我听说先生要去祭祀我,特别高兴。但是过去你们祭祀我的那些食品都被江中的蛟龙抢走吃了,我吃不着啊。这样,今年您再祭祀时,把那些视频用楝子叶包起来,用彩线缠好了,因为这两种东西是蛟龙所惧怕的,所以再投入江中,蛟龙就不敢吃了。我就能吃了。”哎,这就是粽子的来历。

端午节有四大起源,与人相关的不止屈原,吃粽子原来为纪念另一人

但,我们发现,这种说法其实是东汉之后才开始的。其实粽子这个吃食,在春秋时期已经有了,而且作为祭祀活动的食品早已经出现了,那么怎么又和五月初五联系起来了呢?有一种说法,说其实最早粽子不是纪念屈原的,而是纪念另外一个人,谁啊?就是伍员伍子胥。

伍子胥本来是楚国人,他家世世代代都是楚国的大将,他的父亲叫伍奢,被楚国的昏君楚平王给杀死了。而且楚平王还要杀死伍子胥的哥哥和伍子胥。伍子胥这个人比较机敏,就跑了。过昭关的时候,一夜愁白了头。他就发誓,要为自己的满门报仇雪恨,有朝一日我一定领兵带队打到楚国,把你楚国给灭了,把楚平王千刀万剐喽!于是,伍子胥辗转就来到吴国,要跟吴王借兵。

当时吴王是谁呢?吴王姬僚。姬僚本来想借给伍子胥兵马,不过姬僚旁边有他的一个兄弟叫姬光。他就向姬僚进言,不让姬僚借给伍子胥兵,于是姬僚就没借给他。但是转过头来,姬光就找到伍子胥说:“只要你帮助我夺取了吴王之位,我称吴王后就借给你兵,帮着你去打楚国。”就这么着,两个人达成政治联盟,于是又找了一个叫专诸的刺客,几个人合谋,最后把这吴王僚给刺杀了。伍子胥保着姬光坐上了吴王的宝座,这个姬光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吴王阖闾,有的书上叫吴王阖庐,其实是一个人。后来,伍子胥保着阖闾可以说称霸吴越。

但是,后来在跟越国交战的时候,阖闾大意了,被越王新任的国君越王勾践在槜里这个地方把他给打败了,脚趾受伤,那年代消毒也不太好,也没什么消炎药,可能得了破伤风,阖闾就死了。临死把儿子夫差托孤给伍子胥。

伍子胥又兢兢业业、诚诚恳恳、忠心耿耿地辅佐新任吴王夫差,这夫差也发誓要灭掉越国,替父报仇。吴王夫差励精图治,最终发大军去打越国。两国交战,越王勾践战败了,被夫差兵困会稽山。

越王勾践没办法,听了大夫范蠡和文种的话,就投降吴王夫差了。伍子胥对夫差接受勾践的投降是非常不满,一而再再而三地觐见吴王,就告诉夫差:“不要相信这个越王勾践,你要把他杀了斩草除根。”可是,人家那头已经把金银贿赂给了伍子胥带到吴国的一个楚国大臣叫伯嚭,伯嚭现在深受夫差的喜欢。于是,伯嚭就在夫差面前老给这越王勾践说好话,夫差最终还是接纳了勾践的投降。

哎呦,可把这伍子胥给气坏了,这位是忠臣呐,他早就看透了越王勾践的伎俩,一而再再而三在吴王夫差面前说越王勾践的坏话,目的就是让夫差一定要把这个祸患现在就杀了。可是你想想,有哪一个年轻人喜欢自己旁边站着一个长辈老是给自己唠叨啊:“你这不行那不行。”张口先王,闭口你爸爸。“你爸爸让我来辅佐你,我就必须对你忠心,你这样做的不对,那样做的不对……”老说不对,谁都烦,人之常情。最后夫差真烦了,就赐给了伍子胥一把宝剑,“你啊自杀吧!”赐死伍子胥!

那伍子胥拿着宝剑发狠呐,说:“你居然要杀忠臣!好!我死之后我希望你把我脑袋割下来悬挂在咱们国都的门前,脑袋冲着越国方向,我要亲眼看着越国军队打进咱们吴国!”可把夫差气坏了,我都想赐死你了,你还这样还咒我呀!行了,既然这样啊,也不给你宝剑了,命人用鸱夷革,又叫鸱夷子皮,就是一种皮革把伍子胥裹上,用绳子捆住,坠入钱塘江!给扔进江里去了!这么一个忠臣,落得这么一个下场。当时,钱塘江愤怒了,阵阵怒涛汹涌而来拍打着江岸,从此,伍子胥就化作了钱塘江的涛神了。

端午节有四大起源,与人相关的不止屈原,吃粽子原来为纪念另一人

伍子胥一死,后来吴国确实被越国所灭,吴国国土沦为越国的国土了,吴王夫差也被越王勾践逼着无脸见人,自己自杀了,吴国的百姓也沦为亡国奴了。这个时候,吴国百姓想念忠臣呐,国难思忠臣呐,想念伍子胥。于是大家纪念伍子胥就吃粽子这种东西。我们看粽子的形状,在春秋时期可不是这种菱形的,它就是裹着的一个桶形的,然后用线直接缠上。外面这一层,我们现在用的是粽子叶,其实它的原型就是鸱夷子皮、鸱夷革,说白了裹尸布。打开后,你看里面,多像伍子胥啊,白白的,那是一夜白了头的伍子胥啊。所以这个粽子呀,最早是纪念伍子胥的。

说那怎么又跟屈原又挂上钩了呢?你别忘了。后来吴国这一片又被谁给占了?后来吴越这一大片还是被楚国给占了。但是,楚国能让这一片老百姓纪念伍子胥吗?不能啊,因为伍子胥帮着姬光做了吴王之后,吴王阖闾就让伍子胥在孙子协助之下领兵带队打到了楚国国都,那楚平王已经死了,死了也不行,把楚平王由打坟子里搭出来鞭尸啊。可以说,伍子胥对不起楚国,对不起自己的祖国。那么楚国现在把这一片灭了,能让老百姓再继续纪念伍子胥吗?不可以。楚国老百姓也不答应啊。所以不能纪念伍子胥。那么我们楚国有没有英雄啊?

有英雄啊。谁呀?后来的屈原呐!屈原为什么投江啊?那还不是楚国国都被人家给灭了吗?他一看国家都快没了,我呀以身殉国,这是个爱国英雄啊。所以,我们得纪念屈原。于是乎

吃粽子这个事情就由打本来纪念伍子胥转变成了纪念屈原,就顺理成章了。

除了伍子胥、屈原之外,还有传说,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晋国名臣介子推的,这个传说和寒食节的传说一样。也是说,介子推一直陪伴晋公子重耳走国,在国外逃难,后来重耳回国做了国君,是为晋文公,但忘记了封赏介子推。介子推就带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晋文公后悔去请介子推,但介子推执意不出山,晋文公放火烧山想逼介子推出来,但介子推宁死也不再出山,最后居然活活被烧死,晋文公非常伤心,下令五月五日不得举火。您看,这是不是跟寒食节如出一辙。古时端午节禁火确实也是节俗之一。不过,由于介子推与寒食节的关系太过紧密了,再加上端午节也不差介子推这一个起源传说,于是有关介子推的传说逐渐就淡出人民的视线。只在东汉末年蔡邕的《琴操》中有这个记载。

端午节有四大起源,与人相关的不止屈原,吃粽子原来为纪念另一人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苍梧太守陈临

传说陈临任广西苍梧太守的初期,雨水特别多,到处造成洪涝灾害,极大的影响了人们生产和生活。为了尽快解决老百姓的水灾问题,陈临组织人们积极的开沟设堤,疏导积水,消除水患,很快就解决了水患问题,使老百姓的生活安定下来。有一年端午节,陈临到大河堤上视察洪水情况时,发现洪水滔天,大堤马上守不住了,他急火攻心,大叫一声,突然发病,倒地而死,死后化作一条青龙潜入水中,用龙背拱起一座拦河大坝,将清水引入良田,同时彻底消除了水患。当地人民便相约于每年的端午节举行龙舟竞渡,以纪念这位为人民谋福利、心系百姓、鞠躬尽瘁、以身殉职的陈太守。

端午节有四大起源,与人相关的不止屈原,吃粽子原来为纪念另一人

除了端午节起源于纪念政治人物之外,还有起源于纪念宗教人物如张天师、钟馗等以及起源于纪念民间人物如东汉孝女曹娥、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等说法,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留在今后在跟大家分享吧。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相关推荐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万网时代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qulianxi@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