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取消花呗功能(怎么永久取消花呗功能)

前两天又看到花呗上了热搜。

先是陆续有花呗用户说自己收到了服务升级的提示,说要签什么征信查询报送授权书,然后第二天花呗马上就发公告,说正在有序接入征信系统,会逐步覆盖到所有用户。

小巴一下还觉得有时光穿梭之感,心想去年的时候,花呗不是已经接入征信了吗?

当时还在文章《支付宝又搞事情:花呗新品分期0利息,但上征信咋办?》和大家聊到,小巴的花呗里出现了授信相关合同,就是表明已经授权接入了征信。

看来,征信覆盖还一直在进行当中,这回旧事重提竟又上了一轮热搜。

不过想想也能理解,花呗好歹是有几亿用户的产品,有点什么事都得被刷屏。

而咱们的看法还是一样,只要你正常使用,按时还款,其实上征信对你来说不会有什么影响。

按时还款的人能增加自己良好的信用记录,信用好,那么在金融机构那里就觉得你是好借好还,再借不难了。而有逾期的,当然就会影响后续的贷款。

不过有些谨慎的小伙伴会觉得,征信是“经济身份证”,即便我正常还款,但太频繁的使用记录,是不是会影响银行对我的征信判定?

万一我以后去贷款买房,银行看到我平常买菜都用花呗,会不会觉得我穷到连饭都吃不起,然后就不给我批房贷?

对此,花呗也在公告里说了,咱们的信息不会单笔报送,而是每月汇总,然后也不会上报具体的消费信息。

也就是说,银行看不到你用花呗买菜的信息。

(花呗公告)

不过小巴也看到有银行柜员爆料,说虽然标准是不逾期就不影响,但实际还得看信贷员在贷款审批的时候怎么考量,不同的人考量可能会不同——

比如有些人会觉得,如果频繁用花呗进行过万元的消费,似乎是不好的使用习惯?

另外有些人则会觉得,如果是频繁的几十几百小额消费,是不是这人连日常生活都挺困难,还款能力不太够?

也就是说,花呗消费的频次和个人信用之间的关系,现在还没个标准。后续在审批房贷之类贷款的时候,信贷员会结合你的工作情况和工资流水,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所以这么综合下来小巴觉得,花呗用是还能用,但从保守一点的角度来看的话,在接入征信之后,频繁的消费,特别是大额上万那种,最好就减少了,大家记住关键词是【合理使用,按时还款】就好。

如果你授权之后后悔了,关闭花呗就可以终止授权,不过之后花呗可能就没法正常使用了。

(花呗公告)

其实,花呗之类的互联网贷款纳入征信,大家也没必要过度反应,甚至可以说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金融科技一直在发展,无论是金融业务还是类金融业务,都会逐渐纳入监管当中,京东的白条金条、微信的微粒贷、还有支付宝的借呗花呗,也不例外。

当初花呗借呗之所以能成为蚂蚁的利润大头,就是利用了资产证券化ABS,四两拨千斤,高杠杆就可以将30亿的放贷资金,撬动起3600亿的信贷规模,获得了高额利润,同时一大批年轻人也很方便的养成了过度消费的不良习惯。

现在就不能再这样野蛮生长了,花呗之流全部纳入到持牌消费金融公司里,以后得合规开展业务,还上线了额度管理功能,倡导大家理性消费。

然后纳入征信这事,大家还需要理解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共债风险”。

“共债”这词听起来陌生,但情况其实挺普遍的,估计不少朋友自己就有这种情况,或者身边的朋友有。

意思就是,借款人在多个平台上都借了钱,所以共债也叫“多头借贷”。

举个例子。

有位在读大学生阿巴,很想要新出的“十三香”手机。

但阿巴每月的生活费就那么千把块,压根买不起,看到花呗说可以分期付款,于是就果断出手拿下。

拿下之后,阿巴发现确实是真香啊!每月不用给多少钱,就可以有拥有心仪之物。

于是阿巴的购物欲望慢慢开始膨胀,看到这套衣服想买,看到那双限量版球鞋也想买。

但花呗额度始终有限,单个平台压根满足不了那么多的购物需求。阿巴又跑到其他平台还有刷信用卡,来寻求新贷款。借贷平台数因此变得越来越多,阿巴成了一个“共债人士”。

事情到这里还没完。

有一天,阿巴看到股市涨得那么好,于是心生一计,和股票的涨幅相比,借钱的利率明显低很多呀,不如把钱借出来,投到股市里面大赚一笔,然后再还上不就行了?

但没想到进去之后,涨了两天,还没舍得出来呢,那只票就跌了,等到要还贷款钱那天,也还是亏的被套着。

但是阿巴生活费早已用完,也没其他收入了,于是就铤而走险,在各个平台之间借旧还新,拆东墙补西墙周转。

越到后面,找新的资金平台难度就越大,要么就是给更高利率。

就这样,阿巴身上的债务负担越来越重,直至资金链被打爆,债务逾期哭唧唧。

除了像阿巴这样的共债者本身的原因,共债风险也和最初那些小贷机构粗放的资金投向,还有竞争性的放贷脱不了干系,这都大大助长了共债人各种非理性需求的膨胀。

从整体来看,一旦经济波动下行,那么共债风险就会加速暴露,出现违约,甚至会冲击银行的资产质量,所以监管哪能坐视不理,任由其发展呢?

想想这几年P2P爆雷潮的惨况,还历历在目。

各种互联网类金融业务接入征信,是总体的趋势。而对于咱们普通人来说,不必过度紧张,就是要好好维护自己的信用,避免过度负债,让自己的“经济身份证”好看一些吧。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相关推荐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万网时代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qulianxi@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