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总是爱胡思乱想怎么办,这3个方法可停止想太多

王阳明曾经说过一句话:

想,永远都是问题;做,才会有解决的答案。那些站着不动的,永远都只是观众。

想太多的人

你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感受:

我上次那样讲话,是不是不太合适,引起大家的不适感?

领导跟我说话的方式一反常态,是不是对我感到失望了?

上次那个事情,要是我当时能这做,估计局面就会就好点了?

哎,我是不是又把事情搞砸了?我这个人果然做什么都不行……

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之为“心理聚焦的反复思索 ”

这种做法越是想得太多,聚焦得越集中,反而会感到很心累。

总是以为自己“多想一点,就会对事情有更多的洞见”,殊不知这种过度思考的行为,只会给自己带来诸多的悲观思想和负面行为。

这是高敏感者过度思考的真实表现,经常是把自己的思考,用在了不合适的地方,消耗了自身的能量,却没有产生新的成长能量,乃是一种十分低效的思维模式。

过度思考者

一件事情能否成功,关键不在于你怎么想,更主要是在于你如何行动。

面对这件事情,你是义无反顾地前进,还是自己光想很多而没有行动,结局就会是天壤之别。

事情成功或者失败,归根结底在于,自己是否在这件事情上想太多了。

很多时候,本身不会给你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真正困扰和阻碍你的是:你的解释和联想。

用一句俗话简单来说就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情绪ABC理论

精神内耗者

情绪ABC理论的创始者埃利斯认为:

正是由于我们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若是这些不合理信念日积月累,还会引起情绪障碍和身心疾病。

情绪ABC理论中,A是诱发;B是个体针对此诱发产生的信念,即对这件事的看法和解释;C表示个体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结果。

同一件事,人们的看法不同,情绪体验也会存在差异。

想太多的人,往往容易偏离本身,陷入自身的思维和情绪里面,造成一种恶性循环的困局。

总是“想太多”,整个人感到很心累怎么办?心理学家告诉你高敏感者的三个自救指南 :

停止想太多方法

1、暂时先放一放,过一会儿再想

多度思考,对一件事经常性胡思乱想,这种思维反刍会加重一个人的大脑负担。

特别是对于那些本身就存在一些自卑情结或者负面信念的人,就容易导向自我批评和否定。

这个时候,当我们被自己的想法困住的时候,可以选择先放置一下,把这件事情的注意力转移。

真正爱自己,积极乐观的人,就会懂得在烦躁焦虑的时候,尝试分散自己的负面和消极注意力。

他们在乎的,不是谁又说了什么话、比他们厉害了哪些方面、如何得到他人更多的肯定和夸赞、而是专注于“自己现在做的事情”。

活在当下,将眼前的事情做好,不去困扰过去的事情,不去预设太多的未来,就可以停止想太多。

想太多心很累

2、适当摒弃内心的完美主义思维

过度思考的精神内耗者,往往存在一种完美主义的倾向。

其实,很多人的完美主义只是一种感觉,并不都是不执着于完美事实,而是追求那种完美感觉带来的虚荣感和自豪感。

正是这种虚无的感觉,让他们总是感觉自己对的解读和思考还差一点点,导致迟迟不肯去行动。

很多时候,“想太多”的完美主义者,为了逃避不够完美带来的挫败感,经常性害怕做出决定和实践。

所以,想要停止过度思考,不让自己想太多,摒弃内心的完美主义思维尤为重要。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完美的人事物是不存在的,只有把握真实,把心放空,才能看见本质。

摒弃完美主义

3、接纳无常变化、接受自己的真实

世界都是动态发展的,无常发生的。

要学会接纳世间的无常和变化,接受真真实的自己。

不要总是过度指责自己想太多,毕竟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信息泛滥的年代,很多人都有选择困难症。

你之所以会胡思乱想、举棋不定,并不代表你欠缺果断的能力,其实恰恰体现出你是一个认真负责,不愿意随波逐流,深度思考才做决定的人。

国际级NLP大师李中莹:

躲不了的去面对,逃不了的就臣服。

所以,不要去抵抗自己的过度思考,而是学会接纳,臣服自己的胡思乱想,反而能够慢慢纾解这种精神内耗。

人生在世,别想太多,生命很重,生活要轻。

我们的生命很脆弱的,就别给自己多增负担。

学会做自己能做的事情,过自己能过的生活。

这样子,其实就很好。

很多时候,简单容易;但却快乐,以及幸福。

国际级NLP大师李中莹经常说的一句话:

世界上其实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老天爷的事。

忧愁来自:忘了自己的事,爱管别人的事,担心老天爷的事。

快乐来自:做好自己的事,不管别人的事,别想老天爷的事。

总是想太多,就会错过很多眼前的美好。

人就一辈子,活一次,别让自己活太累。

放下执念、摒弃完美、接纳自我,保持良好的情绪、平衡的心理,知足才能常乐。

你身边有没有想太多的人,或者自己本身就是?

持续关注我@心理学大咖集结号一起品人间心理!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相关推荐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万网时代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qulianxi@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