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冲简介及生平事迹(林冲是怎样一个人)

古人有些名头其实是挺唬人的:《三国演义》中刘备逢人就自称大汉皇叔、中山靖王之后,然而实际上刘备和当朝皇帝刘协的关系早已是八竿子打不着了。刘备之所以这样自称其实就是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价,总不可能逢人就说自己是织席贩履出身吧。《水浒传》中豹子头林冲的名头也很响亮:逢人就自报家门称东京汴梁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小时候看《水浒传》一直以为林冲手底下指挥着八十万人。

总把“八十万禁军教头”这一头衔挂在嘴边的林冲是怎样一个人

那么林冲这个八十万禁军教头是怎样一个头衔呢?《水浒传》描写的是北宋末年徽宗年间的事,所以我们不妨看看北宋的军制。宋太祖赵匡胤本人是禁军将领出身,所以他始终担心自己手下的武将也给自己来一出“黄袍加身”。赵匡胤先是以杯酒释兵权的形式解除了开国武将们手中的兵权,接着他就开始改革宋朝的军事制度。北宋军制改革的主要着眼点在于确保朝廷对军队的控制力,甚至不惜为此牺牲一定的军事效率。

总把“八十万禁军教头”这一头衔挂在嘴边的林冲是怎样一个人

宋太祖赵匡胤立国之时吸取了晚唐藩镇割据的教训,所以从一开始就确立了强干弱枝、内外相维的国防布局原则。唐代安史之乱的爆发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地方藩镇逐渐具备了挑战中央的军事力量。对此引以为戒的赵匡胤就格外强调中央禁军和地方驻军之间的牵制。赵匡胤将全国的兵力以1:1的比例分别配置在东京汴梁和各地。拱卫东京汴梁的部队称为禁军;驻守全国各地的部队称为厢军。

总把“八十万禁军教头”这一头衔挂在嘴边的林冲是怎样一个人

禁军是由全国军队中抽调出来的最精锐部队。任何一支地方厢军都不具备挑战禁军的实力,但各地厢军加起来就足以对禁军构成牵制。这样如果地方驻军发生变乱,那么东京汴梁的禁军就完全有能力足以将其压制;反过来如果禁军将领图谋不轨,那么各地驻军加起来也足以对其形成牵制。赵匡胤将这总结为:“京师之兵足以制诸道则无外乱;合诸道之兵足以当京师则无内变”。这条经验被宋朝的历代君主奉为祖宗家法。

总把“八十万禁军教头”这一头衔挂在嘴边的林冲是怎样一个人

北宋禁军并非始终固定为八十万,而是在人数最多的宋仁宗年间一度达到过八十二万六千人,从此“八十万禁军”这种说法就被一直沿袭了下来。禁军的领导机构是殿帅府总领,其主管称为殿帅府太尉,也就是《水浒传》中的高俅担任的职位。殿帅府下设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三个部门(合称三衙)。宋朝为防止武将专权一直采取以文制武的策略。

总把“八十万禁军教头”这一头衔挂在嘴边的林冲是怎样一个人

三衙的武将大多品级不高:殿前司的最高长官都点检、侍卫马军司的最高长官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侍卫步军司的最高长官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均为从二品,其下属多为四五品小官。同时禁军的指挥权还是由三衙长官和枢密院分享的,而枢密院的长官则多由文官担任。殿前司在都点检之下的职位依次为点检、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侯、都教头、各指挥、班直、司直。

总把“八十万禁军教头”这一头衔挂在嘴边的林冲是怎样一个人

这其中并没教头这样一个职务。这是因为教头并不是一个能拿上明面的官职。宋朝这种特殊的兵将分离制度使将领并不能直接管理基层军士,所以宋朝军队会雇选教头武师来负责操练军队。教头这个职务最初是宋仁宗年间范仲淹下令设置的:每10-20人左右设一名教头。教头在宋军中其实只是临时工,没固定的品级和编制,甚至都不是一个常设职务,属于宋军部队中最基层的军事教官。

总把“八十万禁军教头”这一头衔挂在嘴边的林冲是怎样一个人

林冲所谓的“八十万禁军教头”这个头衔并不意味着他手下指挥着八十万人马。首先教头只是负责教授士兵们武术、骑马、射箭等军事科目的教官,但部队的调动指挥权力并不在他手中。况且八十万禁军并非只有林冲这一个教头:《水浒传》中的王进、王升、林冲的岳父张教头、在柴进庄上与林冲比武的洪教头这不都是教头?要知道宋朝禁军人数最高的时候确实有八十万,到了北宋末期基本也有五六十万人。

总把“八十万禁军教头”这一头衔挂在嘴边的林冲是怎样一个人

如果这几十万人都靠林冲这一个教头训练还不得把他累死?事实上北宋末期的禁军教头至少有数百人以上。这也就是说林冲的“八十万禁军教头”这个头衔往自己脸上贴金的成分比较大:东京汴梁有八十万禁军不假,然而林冲只是禁军教头之一。现在有人说林冲是八十万禁军的总教头。这种说法其实是站不住脚的:在《水浒传》中明文提到林冲的领导丘岳就是禁军都教头。

总把“八十万禁军教头”这一头衔挂在嘴边的林冲是怎样一个人

事实上北宋并无总教头这一职务,所谓都教头是指每2000人左右设置一名管理教头的都教头。也就是说即使是身为林冲上司的都教头丘岳手底下也只管着大概2000人,那么林冲手底下管着多少人也就不难推测了。事实上《水浒传》原著中也从未说过林冲是总教头:《水浒传》第六回《花和尚倒拔垂杨柳 豹子头误入白虎堂》中有一句“这官人是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林武师,名唤林冲”。

总把“八十万禁军教头”这一头衔挂在嘴边的林冲是怎样一个人

在原著中无论是他人介绍林冲或是林冲自称都只说“八十万禁军教头”,从来没提过总教头这种说法。之所以现在有人认为林冲是总教头大多是因为他认识身为太尉的高俅,还有人说他能出入白虎堂这样的军机重地。然而事实上这样的说法同样站不住脚:原著中已明确说明林冲是误入白虎堂,也就是说按林冲的级别本来是不能出入白虎堂的。我们再看高俅是怎么陷害林冲的呢?

总把“八十万禁军教头”这一头衔挂在嘴边的林冲是怎样一个人

高俅让下人以看刀为名将林冲带入太尉府,然而实际上下人直接把林冲带入了白虎堂。由此可见林冲其实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到的地方是白虎堂,这也证明在此之前林冲从未进过白虎堂。这也能从侧面证明林冲的级别还没达到可以自由出入白虎堂的地步。事实上林冲这个教头手底下只管着10~20人左右。这大致介于我们今天部队中班长到排长之间,不过教头这个职务只管教授武艺而不实际带兵。

总把“八十万禁军教头”这一头衔挂在嘴边的林冲是怎样一个人

所以教头其实更类似于如今部队中的教练员。那么身为太尉的高俅怎么会认识林冲这样一个小人物呢?首先林冲是首都地区禁军的教练员,其次林冲可能因为过硬的武艺而得到过高层的表彰,属于那个年代的先进典型之类的人物。汴梁城也就那么大,一个先进典型被人认识似乎也不足为奇。总体而言林冲可能是当时东京汴梁城中名声享誉的人物,不过他的官职级别其实并不高。

总把“八十万禁军教头”这一头衔挂在嘴边的林冲是怎样一个人

整个有宋一代始终秉承着重文轻武的祖宗家法:宋朝的国防部长枢密使是由文官担任的,而像殿前都点检、侍卫司都指挥使这样的高级别军职索性就空着不任命。宋朝的高级军职基本上都是空有职务,但却从来没人能真正能坐上这些位置,而实际任职的武将通常都在品级上被压得很低。文尊武卑已成为满朝上下默认的风气,然而在宋朝要想当武将并不容易。

总把“八十万禁军教头”这一头衔挂在嘴边的林冲是怎样一个人

宋朝的科举和唐朝一样分文举和武举:宋朝的文举在制度规范设计方面在唐朝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完善,然而宋朝的武举比起唐朝也变得更为复杂——宋朝的武举并不是靠一场擂台赛就能搞定的。在宋朝参加武举也得先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宋朝的武学规模颇为全面:拳脚功夫、诸家兵法、经典战役、军队思想建设什么都得学,然而武学老师却是由没实战经验的文官担任。

总把“八十万禁军教头”这一头衔挂在嘴边的林冲是怎样一个人

这些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们传授最多的就是思想教育。这么做其实就是为了培养武将们对大宋王朝的忠诚,至于实战技能就完全得看个人悟性了。宋朝武举的录取率很低:考不进前三甲基本可以下线了,即使考进前三甲的人如果武艺不达标也得走人。不过在宋朝要进入公务员系统并非只有科举这一条门道。像开国功臣这种曾为国家立下大功之人的后代可以不需要经过科举考试就进入官场。

总把“八十万禁军教头”这一头衔挂在嘴边的林冲是怎样一个人

这种制度在历代封建王朝被称为荫补制度。历朝历代的文官武将中都有这样一些通过荫补上位的。宋朝武将的荫补制度限定为必须是武官、宗室、外戚和技术官的亲属。出生于武将世家的林冲就符合荫补制度。林冲进入官场是通过科举还是荫补在原著中并未提及,但从宋朝的军事体制来看大概率可能是通过荫补。教头这个职务由于一开始并不是常设职务,所以也没形成一套明确的考核标准。

总把“八十万禁军教头”这一头衔挂在嘴边的林冲是怎样一个人

所以林冲能坐在这个位置上多半可能是因为家世背景。由于荫补制度只看家世背景而不看个人能力,所以有时即使是一个品质卑劣的无能之辈也能混入官场:比如林冲交往多年的陆虞候这种没立场的小人也能混入其中。本意是为了表彰功臣后代的荫补制度却客观上造成祖宗英雄、子孙混蛋的现象不胜枚举。靠荫补制度招募来的武将在人品素质和军事技能上都是参差不齐的。

总把“八十万禁军教头”这一头衔挂在嘴边的林冲是怎样一个人

在宋代重文轻武的氛围下武学老师都是由没实战经验的文官担任,所以宋朝武举真正所能培养出来的人才少之又少,荫补制度反而成了宋朝选拔武将的主要途径。当然我们也不能说靠荫补上位的武将都是无能之辈,可问题是这样选拔出来的人确实没办法保证一定是有才能的啊。宋朝在历次对外战争中不占优势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优质武将。缺乏优质武将的深层次原因是缺乏有效的武将选拔机制。

总把“八十万禁军教头”这一头衔挂在嘴边的林冲是怎样一个人

林冲为什么总把“八十万禁军教头”这个头衔当口头禅挂在嘴边呢?首先林冲能当上这个禁军教头也是通过激烈竞争上岗的。禁军教头职位虽低,却也不是谁都能当上的。林冲身为习武之人又以国家栋梁自居,所以他对自己的职业还是充满敬畏感的。别人看不起武将,自己总不能看不起自己吧。当然林冲对当时轻视武将的社会氛围多少也会有些不甘心,所以也总喜欢拿这个唬人的头衔给自己脸上贴金。

总把“八十万禁军教头”这一头衔挂在嘴边的林冲是怎样一个人

林冲这个人物总是给人一种看似矛盾的性格。他武艺精湛又好广交朋友。这样的人似乎不应当和懦弱联系起来,然而林冲又确实是懦弱的:在上司的一再欺压之下他忍气吞声,一步步将一手好牌打烂,最终落了一个被逼上梁山的下场。当初高衙内调戏林娘子之时林冲的第一反应本是提拳欲打,然而等到看清是顶头上司高俅的义子时却又默不作声了。

总把“八十万禁军教头”这一头衔挂在嘴边的林冲是怎样一个人

当高衙内同陆谦合谋骗林娘子去陆府欲行不轨时林冲不是径直冲进去拿下高衙内,而是在门外敲门道:“大嫂!开门!”这十万火急之时亏他还记得敲门,其实这无非不过是告诉屋子里的高衙内早点离开,免得大家面上不好看。果然林冲进屋后不曾见得高衙内,这时他问娘子道:“不曾被这厮玷污了?”其实林冲并不关心妻子的名节,他关心的是如果自己的妻子失身于高衙内会对自己这个八十万禁军教头的面子有多大影响。

总把“八十万禁军教头”这一头衔挂在嘴边的林冲是怎样一个人

直到被陷害误入白虎堂、被充军发配之际林冲首先想到的是休妻。过去都说林冲休妻是为了不耽误妻子的前程,因为《水浒》原文中林冲曾说道:“娘子,我是好意。恐怕日后两下相误,赚了你”。问题是高衙内之事已闹得东京汴梁人尽皆知,试问此时林冲休妻何人敢娶?那就只有一种解释——林冲是以此举告诉高衙内:大哥,老婆我不要了,你放我一马行不行?

总把“八十万禁军教头”这一头衔挂在嘴边的林冲是怎样一个人

至此我们大致已能看出林冲是怎样一个人了。尽管他心中也怀有忧国忧民嫉恶如仇之心,但这一切是得在不影响他的前程面子的前提下才行,事实上他对任何人都谈不上真心。他一心以为只要自己足够能忍就能保全自己的富贵前程,殊不知高俅父子并未打算就此放过他,于是就有了野猪林中林冲险些遇害的一幕。若非鲁智深出手相救,林冲的身家性命也许就交代在野猪林了。

总把“八十万禁军教头”这一头衔挂在嘴边的林冲是怎样一个人

按说林冲与鲁智深早已熟识,如今又有救命之恩,然而林冲接下来一个举动就耐人寻味了。鲁智深临走前打断一棵树以警示押解林冲的两名公差不要再打林冲的主意。两个公人见状道:“好个莽和尚!一下打折了一株树!”这时林冲说道:“这个直得甚么;相国寺一株柳树,连根也拔将出来”。这句话表面上看是在夸赞鲁智深的武艺,其实不等于告诉公差此人正是大相国寺倒拔垂杨柳的鲁智深嘛。

总把“八十万禁军教头”这一头衔挂在嘴边的林冲是怎样一个人

结果鲁智深回去就被高俅收拾。在庙里呆不下去的鲁智深只好再次奔波江湖路。那么林冲为什么要出卖对自己有救命之恩的好兄弟呢?无非还是对重回大宋官场体制还心存幻想。林冲如此一再忍让的结果是什么呢?是老婆自缢身亡、老丈人郁郁而终、他自己孑然一身败走梁山。上了梁山之后的林冲面对头领王伦几次不公平的对待还是选择了隐忍,直到最终再也忍无可忍时才以一种激烈的形势与王伦火并。

总把“八十万禁军教头”这一头衔挂在嘴边的林冲是怎样一个人

林冲的性格中有理性善良的一面:他是真的想替天行道、铲除奸臣、保国安民,同时他手中也从没像李逵这种莽夫一样沾染过无辜者的鲜血;但林冲的性格中也有逆来顺受的一面,直到有朝一日实在被逼到退无可退忍无可忍时就会一下爆发出来。我们不妨假设如果是鲁智深或武松比林冲先上了王伦治理下的梁山,那么他们要么当场翻脸,要么另谋出路,绝不会像林冲一样忍气吞声多时之后一朝爆发。

总把“八十万禁军教头”这一头衔挂在嘴边的林冲是怎样一个人

事实上鲁智深和武松是已参透世事人情的快意恩仇的高人,而林冲只是迫于无奈而落草。不能说林冲就没有血性,只是他心中有太多放不下的东西。其实林冲就是我们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真实写照,我们对鲁智深那种率性而活的生活方式充满羡慕,可又有几人能做到呢?林冲说白了只是比我们普通人多了一身本事,可在心态上他和我们一样有太多放不下的羁绊。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相关推荐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万网时代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qulianxi@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